讀經指引:2023/05/21 路22章21至38節

21至23節,這時,主突然轉過來指出有人要「賣」他。按理,主在擘餅和分杯之時,心情應該集中在自己將要承擔的救贖大工上,就是照神所預定的計劃被獻為贖罪祭.但是在這樣的時刻,主還抽時間出來提醒猶大,盼望他及時悔改,可見,主還是非常愛猶大,特別分心出來,再三、再四地想要挽救他。主又進一步提醒猶大說:「人子固然要照所豫定的去世,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。」意思是,不論猶大是否賣主,神預定人子要去世,人子就必然要去世,這是固然的事.但猶大這樣出賣人子,不但得不到任何好處,反而得到「禍」吧了.主是何等盼望猶大可以免這禍。然而,主不能直接阻止猶大,因為如果主事事都直接阻止,任何人都犯罪不成,連始祖亞當也犯罪不成,人的自由意志就形同虛設了。主只能多次提醒,直到犯罪的人作出犯罪的決定為止。這時,其他門徒的反應是「彼此對問,是那一個要作這事?」可惜,門徒的思想並不是真的想要查出誰要賣主,只是想要知道,主所說的不是自己,就安心了。他們沒有理會到,主被賣是怎樣嚴重的一回事。《約翰福音》告訴我們,十一個門徒中只有彼得和約翰二人想要進一步知道,到底是誰要賣主,所以彼得向約翰示意,請約翰直接問耶穌.約翰就側身挨近耶穌的胸膛問耶穌,耶穌回答他說:「我蘸一點餅給誰、就是誰。」耶穌就蘸了一點餅、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。(約13:26)

24至27節,《約翰福音》指出,本來主蘸一點餅給猶大,又對猶大說:「你所作的快作罷。」這就已經非常清楚了.可是,「同席的人、沒有一個知道是為甚麼對他說這話。」(約13:37-38)為甚麼門徒還是不明白原來是猶大要賣主,竟以為主是吩咐猶大去買東西,或拿甚麼去賙濟窮人呢?路加醫生在此所指出的,就是最好的解釋.原來當時「門徒起了爭論,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。」「那一個為大」的問題,主豈不是已經多次教訓過他們嗎?如今在最後晚餐,是他們第四次爭論誰為大了.可見這問題在門徒中間,已經發展到根深蒂固,叫他們毫不關心主被賣,只關心誰為大.何等不應該!然而,我們的主並沒有發脾氣,也沒有嚴嚴的責備他們,反而以非常忍耐的語氣,再一次教訓他們說:「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,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。但你們不可這樣,你們裡頭為大的,倒要像年幼的;為首領的,倒要像服侍人的。」其實這樣的教訓,已經說過了.但主仍然不厭其煩地,重覆提醒他們。主要門徒明白,在天國裡為大的秘訣,就是「無我,只有神的使命」。請看,主也是這樣,因為主說:「人子來,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.並且要捨命,作多人的贖價。」(太20:28)就是「無我」,只有神要他完成的「使命」。主在客西馬尼園裡又禱告說:「我父阿!倘若可行,求你叫這杯離開我.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。」(太26:39)這也是「無我」,只有「使命」。人若願意「無我,只有神所給予的使命」,他就可以在神面前為大.可惜門徒一直以為,在天國裡為大,是人須要靠自己努力鬥爭才得到的.何等幼稚!何等錯謬!主指出,「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,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。但你們不可這樣」,意思是,不信的世人所沿用的「為大原則」,在屬靈的天國是用不著的。門徒所求的,既然是在屬靈人中為大,怎能照世人的原則呢?屬靈人的原則恰與世人的原則相反.世人可以憑鬥爭奪取為大的位份,但屬靈人卻憑謙卑來討神喜悅,神才願意賜他們為大的位份;又憑謙讓和犧牲的愛心來感動眾人,眾人才佩服他們,甘心承認他們為大。主特別指出,「你們裡頭為大的,倒要像年幼的;為首領的,倒要像服侍人的。」這句話可能特別針對彼得說的,因為彼得在門徒中年紀最大,在許多事上都領先。主指示他們「為大的秘訣」,剛與他們的鬥爭相反:要為大,就要像年幼的;要為首,就要像服侍人的。主又以自己為榜樣,指出自己本為大,卻在他們中間「如同服侍的人」。

28至30節,「我在磨煉之中,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」,這句話譯得不太準確。原文與英文欽訂譯本的意思類同.欽訂譯本譯為“Ye are they which have continued with me in my temptations”,所以這句話應該譯為:「在我忍受各種試探之時,一直陪伴著我的就是你們。」主很欣賞門徒這樣陪伴著他,因為這就等於表示門徒相信他、愛他、支持他…….為此,主說:「我將國賜給你們,正如我父賜給我一樣。」意思是,因為你們一直陪伴著我,像我一直陪伴著天父一樣,所以父將國賜給我,我就將國賜給你們。在此,主說出一個屬靈的原則,就是「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、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。」(羅8:17, 林前12:26)然而,門徒陪伴主,或與主同在,真的像主陪伴天父,與天父同在一樣嗎?在程度上只有一點點而已,因為稍後,門徒就四散,彼得也三次不認主。但主仍然欣賞他們這「一點點」信心、「一點點」陪伴.所以主復活以後,一個一個將他們領回,叫他們再度與主同在,並不計較他們的軟弱,還是將國賜給他們。這裡,我們看見主實在太美麗了。主藉著死,敗壞掌死權的魔鬼,所以主從魔鬼手中奪回他的國。主辛辛苦苦才得到他的國,現在門徒只因為陪伴他,與他同在,主就將國賜給他們,這實在是最大的恩典、最奇妙的賞賜。從前,主與法利賽人一同坐席,有一個法利賽人不其然地對耶穌說:「在神國裡吃飯的有福了。」(路14:15)現在主卻對門徒說:「…叫你們在我國裡,坐在我的席上吃喝。」吃喝真是那麼重要嗎?不,因為保羅說:「神的國不在乎吃喝,只在乎公義、和平、並聖靈中的喜樂。」(羅14:17)所以主叫門徒在主的國裡,坐在主的席上吃喝,重點是在主的國裡有分,可以與主一同享榮耀。主在這個時刻提及「將國賜給你們」、「坐在主的席上」、「審判十二個支派」,目的也是安慰門徒,叫他們在稍後主被捉拿之時可以想起,務要在「磨難」之時,保持「與主同在」,因為這就是得國、得坐席、得坐寶審判十二支派的關鍵條件。表面上主被捉拿,其實是主得國的智慧。所以,主這樣安慰他們,是要他們不要以主被釘十字架為恥,不然就會像猶大一樣,失去這至大的福分。我們讚嘆主在這最後的時候,雖然看見門徒爭論誰為大,並沒有責備他們,反而耐心教訓他們,將「國」賜給他們,又讓他們在主的國裡,「坐在主的席上吃喝」.並且「坐在寶座上,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。」

31至32節,按屬靈的光景來說,當時十二個門徒全部都非常軟弱,但是主為甚麼主特別要對彼得說,撒但想要得著他們呢?因為彼得在十二個門徒中,是最主要爭論誰為大的一個。他要爭,一直爭到主復活之後還要爭。彼得要爭為大,表面上,主耶穌也暫時讓他爭贏,承認他在門徒中為首。既然為首,主就對他說:「西門、西門,撒但想要篩你們……」請注意,主要警告的是「你們」(指十二個門徒)」,但主只對「西門」(彼得)一個人說話,並且囑咐他:「回頭以後,要堅固你的弟兄。」意思是說:「西門,你要為大麼?當撒但篩你們的時候,你們十二個人都要跌倒。如果你真是為大,真配做領袖,你就要承擔起領袖的責任.當你回頭以後,你要堅固其他軟弱的弟兄,這是真領袖的責任。」然而,後來彼得回頭了,彼得有沒有堅固其他弟兄呢?我們不知道.最低限度《聖經》沒有記載,只記載主耶穌在復活之後,忙個不停的,親自將所有軟弱的門徒,一個一個領回。彼得卻對其他門徒說:「我打魚去。」其他門徒就說:「我們也和你同去。」(約21:3)這樣,彼得好像沒有堅固弟兄,反而領導弟兄們返回原先的職業去打魚。怪不得後來主三次問他:「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?」意思是:「你以為你愛我比其他門徒愛我更深麼?你領其他門徒去打魚,你表現出愛職業比愛我更深了。」彼得兩次回答主說:「你知道我愛你。」最後一次更說:「你是無所不知道的,你知道我愛你。」是的,主知道一切,但主也要彼得知道,他沒有堅固其他門徒,反而絆倒他們,實在不應該。因此,主囑咐彼得要「牧養和餵養主的羊」,針對他不應該回去「打魚」,乃要他「改行」,轉為「牧養主的羊」。我們研究《使徒行傳》,看見彼得雖然一直在初期教會做首領,但他做得不好,多次出錯;並且他所牧養的耶路撒冷教會,也越來越陷入猶太教義中,縱容一些假弟兄,處處破壞保羅所建立的外邦教會(參加2:4)。到主後七十年,羅馬人前來移平耶路撒冷的時候,耶路撒冷教會就消失了,信徒也分散世界各地。主知道自己被捉拿之時,撒但會趁機會打擊所有屬主的門徒.主形容這一次的打擊為「撒但想要得著你們,好篩你們,像篩麥子一樣」。「篩」本來是農夫用來分開「榖糠」和「麥子」的工具。所以主說這句話,將靈界一個「大秘密」揭開,就是撒但去到神面前控告門徒,說他們都是「穀糠」,是沒有生命的,不能得救.例如猶大出賣主,其他門徒也在危難時放棄主.所以撒但要求神將這些門徒交給他。但神對撒但說,不然,這些門徒只不過是一時軟弱而已,他們會及時悔改的。為了證明這一點,神同意給撒但一個「篩」,讓他將「穀糠」(沒有生命的假信徒)篩去,但有生命的「麥子」,連一粒也不准他篩去。沒有神的准許,屬神的人連一根頭髮也不會遭受撒但的傷害。主將這個靈界秘密告訴彼得,並且表示,主「已經為他祈求,叫他不致於失了信心」。「不致於失了信心」就等於「不致於被撒但篩去」;若篩去,就不能得救了。反過來說,如果不是主為彼得祈求,他就會失去信心,變成沒有生命的「穀糠」.結局是被篩到火中焚燒。主說這話,不但將彼得最大的軟弱暴露出來,證明彼得並非比其他門徒更大,反而比別人更軟弱。今天我們要感謝主,主為彼得祈求,也必為我們祈求(來7:25);並且我們還有聖靈用說不出來的嘆息,替我們禱告(羅8:26)。所以我們得救是肯定的,乃是一次得救,永遠得救。只是,我們得救,並不是由於我們有甚麼本事,乃是由於主恩典的保守,和主的代求。

33至34節,這裡我們可以看見,彼得既不認識主,也不認識自己。主既然預言撒但要篩他們,又指出彼得差一點失去信心,難道主的預言會錯嗎?難道主所說的是虛妄的話嗎?向來主說預言,有那一次不準確呢?可見彼得不認識主。再者,彼得又不認識自己,主三番四次勸彼得不要爭論誰為大,但彼得就是不醒悟,不聽勸;即使到了現在,還是不聽勸,還是要表示自己在門徒中為首,為大.所以他對主說:「我就是同你下監,同你受死,也是甘心。」《馬太福音》記載得更清楚,彼得說:「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、我卻永不跌倒。」(太26:33)請看,彼得說自己永不跌倒,已經夠驕傲自大了.他還說「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」.試問,彼得怎麼知道眾人會跌倒,而自己不會跌倒呢?為甚麼要將別人踐踏,才叫自己升高呢?這種心態,豈不是很卑鄙嗎?其實,彼得的性情既衝動、自大,又在小許危險的情況下會突然改變。他只不過被那個使「女和」說一兩句話而已,就怕得三次不認主.後來在安提阿教會,彼得與外邦信徒一同吃飯,只因為聽說有奉割禮的猶太人來到,就怕得臨時退去,不與外邦人一同吃飯.結果保羅就當面斥責他。這種易變,和怕死的性格,怎配做大事,怎配為首、為大呢?耶穌看見彼得這樣自大驕傲和不聽勸,就逼不得已,將真情直接告訴他,說:「彼得,我告訢你,今日雞還沒有叫,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。」《馬可福音》更指出,主說:「雞叫兩遍以先,你要三次不認我。」(可14:30)雞叫「兩遍」,意思是,叫第一遍之時,彼得已經聽到,仍不醒悟;等到叫第二遍之時,他已經三次不認主了,他才醒悟。神故意安排「雞」叫兩遍,當然因為那時已經是天快亮了,但是神要彼得明白,他的靈也在「沉睡」,需要雞叫兩遍,他才醒過來。彼得並不是一個很敏銳的人,他對屬靈的事物很難醒悟.這樣,怎配為首,怎配做大事呢?雖然主這樣直接告訴他,他還以為主冤枉他、主看錯他、主說預言不準確.《馬可福音》又記載彼得極力辯駁說:「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,也總不能不認你。」(可14:31)

35至38節,主差他們出去傳道,不准他們帶錢囊、口袋、和鞋,但是有甚麼缺乏沒有?門徒都回答說:「沒有」。主這樣問,一方面是要向門徒見證,主的應許確實無訛;另一方面是要門徒明白,一直以來都是太平盛世的日子,所以他們比較容易得到百姓的接待和供應;但現在不同了,因為危機來臨,今後門徒不但很難得到別人接待,而且還會落在各樣危機中,他們要想辦法保護自己。主說:今後「有錢囊的可以帶著,有口袋的也可以帶著」,暗示今後他們會有缺乏,所以要事先為自己預備一切。主又說:「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。」暗示危機來到之時,「刀」比「衣服」更重要──「保護自己生命」比「穿得溫」更重要。這裡給我們看到,之前主勸門徒不要帶錢囊、口袋、和鞋,重點是在勸勉他們要憑信心過活,不要帶著憂慮出去傳道,神自然會按時供應一切所需。但這樣的勸勉,只能應用在太平的日子裡;倘若傳道人出去傳道,想到危險的日子會來到,或想到有饑荒、爭戰、經濟大衰退、政治動蕩、該地區的教會受逼迫、人民普遍異常窮乏……等,影響到人們會很難接待傳道人,傳道人就應該為自己預備足夠的必須品,然後才出去傳道。古時的人,普遍有「用愛心接待客旅」的美德(來13:2),所以主耶穌、眾使徒、和後來的傳道者,都可以靠別人用愛心接待來過活.但這種美德,到了今天已經很少存在了。因此傳道人憑信心過活的方式,可能與古代的不同,但相信神會從其他途徑供應的原則,是仍然不變的。主勸門徒「買刀」,並不表示他們可以「自衛殺人」,乃是要提示他們,用刀劍的日子到了,所以要儆醒。因為門徒對主說,他們「有兩把刀」,主說「夠了」.如果主的意思真是要他們起來打鬥自衛,最低限度也要每人一把刀才足夠,兩把刀怎會足夠呢?而且這兩把刀並不是買的,乃是他們經常帶著的。可見主勸他們「賣衣服買刀」,意思並不是真的要他們買足夠的刀,用來自衛打鬥.乃是要提示他們,用刀劍的日子到了;保全自己的生命,比穿得溫還重要。因為當時門徒完全沒有「危機感」,還是在爭論誰為大。主耶穌指出,這一切「關係我的事」,必然成就,因為神的話是不會落空的。主耶穌在最後晚餐還對門徒講論許多道理,詳細記載於《約翰福音》十二至十四章;然後在往客西馬尼園去的路上,再講論十五至十六章。至於第十七章,很可能是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裡,和十一個門徒一同禱告的內容。約翰當時聽了,非常受感動,所以記得很清楚,將之記錄在《約翰福音》裡。主禱告完了,才帶著三個至愛的門徒,稍往前走,作私下個人的禱告。

(以上內容主要撮要自主光哥所著《路加福音研經亮光》,詳細研經內容請參閱弟兄著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