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:檢討「學術帶來神學教育的危機」 聖經時代用「門徒訓練」來栽培後人──學老師的「榜樣」和老師的「教導」。聖經就是「課本」,是「神所默示的」,原意「吸入神的氣」,如同「亞當吸入神的氣,就成了有靈的活人」,照樣「聖經吸入神的氣,就成了有靈的活書」。所以裝備聖經就已經夠了,已經完全了。 但1960年代全世界的神學教育進行改革,引入世俗大學「學術研究」來治學,引至西方教會大衰退。他們: 1. 不應從「正反兩方面」研究神學; 2. 不應為學術向異端開放和對話; 3. 不應以「理性分析」為「最高權威」; 4. 不應否定「聖經無誤」:不應用「學位」來衡量傳道人; 5. 博士論文不應標奇立異; 6. 不應以「客觀」掩飾「存疑」; 7. 不應要學子「先放下成見」; 8. 不應忽視學子的靈性生命; 9. 不應以書目來衡量論文。 第十六章:檢討「傳道人的蒙召與裝備」 「學術」不能栽培一個牧養教會的傳道人。因為「能說,不能行」。 一、 聖經時代的「門徒訓練」: 1. 「聖經」是惟一的課本: (a) 聖經「永遠立定,永不改變」的經文; (b) 聖經是「信仰惟一的標準」的經文; (c) 聖經就是「真道」的經文; 2. 「榜樣」才是真實的教育: (a) 主耶穌是我們的「榜樣」的經文; (b) 保羅也在凡事上做「榜樣」的經文: (c) 其他使徒也在凡事上做「榜樣」的經文: 二、 主拒絕收三個人為門徒: 1. 不肯效法主過簡樸生活; 2. 不肯看傳揚神國的道重要過一切; 3. 掛慮家事不專心傳道。 三、 清楚蒙召的原則: 1. 蒙召傳道不是考慮一份「職業」; 2. 蒙召是接受神的使命; 3. 神的「使命」就是「命令」; 4. 蒙召者若違命,要加倍受罰; 5. 獻身的人要有許多「助證」; 6. 獻身應出於「羨慕」多過「擔憂」; 7. 獻身者必須有長期熱心追求的表現。 四、 主差派門徒出去傳道的細則: 〈馬太福音〉第10章詳細分析。 |
牧者心聲 > 牧者心聲 (2009 - 2018) >